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特约专稿

  •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几个问题

    刘明贵;

    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脱离本校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规格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培养环节脱节,相近专业关系处理不恰当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决定了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它是组织教学以及确定教师编制的基本依据。制定并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首要内容,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都是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中心进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总体性、强制性、稳定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产学结合的原则。

    2019年01期 v.40;No.18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70 ]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 怀疑论难题的马克思主义回应

    万超前;

    怀疑论质疑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危及现有的知识体系。知识论语境主义作为一支反怀疑论的重要力量,认为怀疑论虽然难以被直接驳倒,但在日常语境中它的认知要求是不合理的。顺此思路,马克思主义可以对怀疑论假说给出更好的回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真理观,怀疑论假说无关真与假,意义有限,而且在非实践的纯思维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比怀疑论立场更符合理性的要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怀疑论假说并不是一个难题,怀疑论只有作为中立的批判者时才有意义。

    2019年01期 v.40;No.188 9-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共产国际指导理论表述变化与中共指导思想创新

    侯波;

    由于历史条件和环境变化,共产国际成立后出现了多种指导理论的话语表述,但这没有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在共产国际及其所属支部——各国共产党的中心指导地位。中共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化的探索。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重大突破和伟大的理论创新、政治创新。在这一创新精神的启发、示范、鼓舞和推动下,根据时代特征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和业已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中共在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又实现了不断的创新与突破。

    2019年01期 v.40;No.18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文化新论

  • 中华民族文化观念之具形、起点与方向

    劳承万;

    目前的学术是表层的"枝叶"叠杂而不见其"根"的学术。故提倡"根系学术"研究,是克服当前学术危机的重要方法且有深刻的意义。何谓"根系学术"?笛卡尔说:"整个哲学是一棵树,其根为形而上学,其干为物理学,其枝为其他科学"。这便是近世以来贤者所提倡的"知识谱系树"形态,任何知识系统,都存在着"根-干-枝(叶)"的生命伸展形态。中国道德文化、中国心性哲学也必然是一"知识谱系树"形态,必具"根-干-枝(叶)"的生命伸展形式。牟宗三先生是中西哲学汇通的大师,他在《历史哲学》一书开篇即指出中华民族观念之具形问题,后又在康德哲学讲演录中指出决定中华民族智慧方向《诗经》的两首诗,极具方向性意义,但所缺者则是中国观念、意识的完善表达系统与形式。笔者依据《易·系辞上》的"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检索出"象-意-言"的中国人特有的观念意识的表达系统来。于是"民族观念之具形——中华民族智慧发展的方向——中国民族观念、意识的完善表达系统",三者鼎足而立,构成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根"。厘清这三足鼎立的"根",关系到中国学术发展的方向与形态。中国学术又称"文史哲"不分家。文,是辞章问题;史,是考据问题;哲,是义理问题。史是扎根之基础,哲是观念之提升,文是"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三者缺一,即是蹩脚的文化、残缺的哲学。因而"民族观念之具形——中华民族智慧发展的方向——圣人之‘象-意-言’系统",三者的贯通融合发展,形成中国道德文化,中国心性哲学的最重要特征。

    2019年01期 v.40;No.188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论会通于“心”的知识与伦理——作为东亚精神文明重镇的阳明学

    单纯;

    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情"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和"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具有"思想"和"伦理"双重功能的"心"发用流行为"天地良心",其"知行合一"的目的则是"修、齐、治、平";而人以"天地万物之心",不仅能思考"天地万物"的物理,而且能体会"天地大德曰生"的伦理,是所谓"尽性命之学"。王阳明将儒家心性学的传统发扬光大,以"致良知"为其思想"大端",揭示了儒家心性本位的知识论所独有的主体性、公平性、实践性和伦理性,映射出了中国人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2019年01期 v.40;No.188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新时期“形象思维”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的建构

    黄念然;刘芳;

    形象思维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论题。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界围绕形象思维存在与否及是否具有普遍性、形象思维的工具、形象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争与探索,并形成了三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与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朱光潜的以"实践活动"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本质论、王元化的以"知性分析"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活动规律论以及李泽厚的以"情感积淀"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活动机制论。这些理论建构对当时流行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进行了理论反拨,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对形象思维问题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中国化探索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9年01期 v.40;No.188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7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文化学方法论

    程国赋;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拓展研究视野,丰富文献的解释维度,具有重要价值。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导源于陈寅恪的"以诗证史",到20世纪80年代,程千帆和傅璇琮对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标志着文化学研究方法的确立。其后,在古代文学与制度、地域、家族、出版等文化领域的关系研究中,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文化学方法要回归文学本位,坚持文史哲结合,实现内部与外部融通,文献与理论并重才能避免走入误区。

    2019年01期 v.40;No.188 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1 ]
  • “刻工中心论”及其对小说版画研究的影响

    郑子成;

    在以往的版画研究中,存在着轻视画家,夸大刻工作用,并以刻工为版画主导者的倾向,可称之为"刻工中心论"。"刻工中心论"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特定历史语境下刻意强调劳动人民的地位,研究者兴废继绝的意识和构建独立的版画史的需要,木刻版画在民族化进程中的选择等。受"刻工中心论"的影响,小说版画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而认清刻工与画家各自的角色与作用,对小说批评、接受研究应有帮助。

    2019年01期 v.40;No.188 66-7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语言学研究

  • 要高度重视“臣锴曰”的训诂价值——以“病”“表”“望羊(洋、阳)”为例

    黄金贵;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臣锴曰"历久弥新,今仍可持用解难,举三例四字以明:1)"疾""病"二字,锴注胜于清代段玉裁注,揭示《说文》的"疾加"是"(病)危重"义;2)《说文》"表,上衣也",据"臣锴曰",原文当作"衣上",指皮衣上的毛;3)"瞷"字"臣锴曰:戴目,目望阳也。""戴目"即"望阳",是正确训诂该词的钥匙。因此,当前要高度重视"臣锴曰"的训诂价值,正确利用《说文》小徐本。

    2019年01期 v.40;No.188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甲金文东巴文比较研究札记三则

    喻遂生;

    甲骨文金文和纳西东巴文是不同民族的古老文字,考察二者在如何用表意的方法创造表示声音的字、在古老的文献中写一个字要同时读几次的情况及两种文字竖向和横向延展书写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促进文字的研究。

    2019年01期 v.40;No.188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3 ]
  • 黄侃《〈通俗编〉笺识》中的异形词研究

    曾昭聪;

    黄侃对《通俗编》所做的笺识曾涉及异形词,虽然他并未提出异形词概念。他从文字角度分析了包括因古今字、异体字、正俗字而形成的异形词,从语音方面分析了因通假字、古今音变、方言音转、听音为字、联绵词等原因而形成的异形词。黄侃强调语言研究必须形、音、义结合,其所"发明"的异形词研究对传统的训诂研究有丰富、补充之功,更为我们全面、深入的汉语词汇学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2019年01期 v.40;No.188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天文学思想

    朱习文;

    从《说文解字》所收天文相关汉字字形及许慎的说解入手,可试梳理古人的天文学思想。"天""示""三""王"等字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神""祡""尞""禷""禅""封"等字反映了古人对天神的敬畏与崇拜;"圜""宇""宙"等字反映了汉代人认为天是中空的半球形曲面;"暆""岁""曟""辰""辱"等字反映了先民对日月、五星及恒星运行情况的观测,并用以制定历法、指导农时;"娲""一""地""五""晶""星""日""月"等字则反映了宇宙由神创造、源自虚无、源自元气等几种学说。因此,《说文解字》为我们研究古天文学提供了新的信息或佐证。

    2019年01期 v.40;No.188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环北部湾研究

  • 雷州半岛的乌王崇拜

    张应斌;

    雷州半岛的乌王神是中国罕见而雷州独有的神灵,在雷州文献中虽记载不多,却备受当地人信奉。乌王神又称邬王、铭王、乌蛇大王等,其崇拜的动物应是乌蛇,这间接地透露出它曾受闽文化的影响。乌王神的历史渊源是雷州的雷神,该神化身为动物时叫忽雷,人类起源于它的乌卵,故它又名乌雷神。随着闽南语一统雷州,闽人蛇神与雷州乌雷融合,宋代以后从雷神中独立出来,成为乌王神。作为祖先神的雷神在中国只见于雷州,与此相应,乌王神也为雷州所独有。

    2019年01期 v.40;No.188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2 ]
  • “霞山”地名考释——民族遗留地名研究

    马显彬;

    "霞山"是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行政地名,因霞山村得名,但"霞山"本身的含义和民族属性都不清楚。有人认为它就是汉语地名,但是经过考证,它实际上是一个壮族地名,就是壮族地名"下山"的不同写法而已。从粤语看,"霞"与"下"存在同音关系,而且在该地区古代有"霞山"与"下山"两个地名同时存在。"霞山"壮文本作"hazgodau",因节省音节变作"hazdau"。"霞"指茅草,"山"指桄榔树,"霞山"原本就是以茅草和桄榔树命名的一个古村落。

    2019年01期 v.40;No.188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艺术学研究

  • 俄罗斯浪漫曲钢琴伴奏创作的发展与成熟——以A·鲍罗丁浪漫曲钢琴伴奏创作为例

    杜思伟;

    俄罗斯浪漫曲发展到格林卡时代,作曲家开始注重歌曲伴奏的作用;之后的作曲家一致认为伴奏应该具有独立的功能性的意义。A·鲍罗丁在声乐浪漫曲方向的创作只有16首,却囊括了俄罗斯浪漫曲声乐题材的主要内容,极具代表性。A·鲍罗丁在童话、叙事、抒情、悲歌等风格的浪漫曲创作中,充分发挥了钢琴伴奏功能的独立性、交响性、旋律性与庄重性,标志着俄罗斯浪漫曲钢琴伴奏的成熟。

    2019年01期 v.40;No.188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9 ]
  • 民俗舞蹈的文化硬核及其延续

    任艳花;

    文化硬核延续是民俗舞蹈传承发展的前提,保留文化硬核才能使民俗舞蹈与其他舞蹈区别开来,才能使民俗舞蹈作为独立的舞蹈形式传承下去。稳定优质的舞蹈基因是民俗舞蹈文化硬核延续的基础,民俗舞蹈传承发展中的文化硬核延续可以通过统一传承观念、准确地提炼遗传基因、继承优质基因的基础上吐故纳新等策略来实现。

    2019年01期 v.40;No.188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