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传统文化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非遗活态传承的耦合路径研究——以中越跨境民族京族为例

    张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命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作为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与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具有独特价值。以中越跨境民族京族为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与跨学科理论分析,系统阐释京族非遗活态传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耦合逻辑。研究结果表明,京族非遗通过哈节仪式、独弦琴技艺、渔作文化等活态实践,在“族群记忆赓续—文化符号共享—价值共识凝聚”三重维度上形成动态耦合路径:一方面以跨境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强化族群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符号重构与节庆互动,促进民族文化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京族非遗在“以文固边”实践中,既维系着中越边境的文化纽带,又通过文化互鉴为共同体意识提供情感联结与认同根基。针对传承主体断层、文化传播效能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制度保障—教育浸润—产业赋能”的协同创新机制,为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推动民族文化互嵌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46;No.22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

    钟妍峰;钟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本理念、目标指向和思维方式、实践精神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对于激活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活力、文化张力和机制动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注意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具体分析和辩证取舍,深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2025年03期 v.46;No.226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学研究

  • 试论近代中国西洋美术著述的背景与动因

    乔志强;

    近代中国西画理论著述成果的大量涌现,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鸦片战争后,“西画东渐”的再度活跃,为西画理论著述与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学校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驱动了西洋画理画法及西洋美术史教材的出版,在西洋美术知识的传播中起了先导作用。林林总总的美术社团及频繁而多样的美术展览活动,使得人们对西画艺术的讨论更为集中和热烈,也客观上促进了西画理论和西画批评的繁荣与活跃。这些西画理论著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西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5年03期 v.46;No.226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粤西非遗“雷歌”音乐文化研究脉络分析

    孙建华;

    起源于唐宋的“雷歌”,深受中原与闽南文化影响,在明清时期开始呈现多样化,近现代走向传承与创新。“雷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是即兴创作、自由节奏和三声调式,结构简约,旋律优美。歌词方面格律严谨,紧密结合,有着多样的演唱形式。在民俗活动中“雷歌”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凝聚社区、文化认同的纽带。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应用“雷歌”,需在田野调查、资金支持、教育传承、媒体传播等方面着力,以推动“雷歌”的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46;No.22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地脉与心史:杜甫陇右诗中的流民书写与士人精神

    夏韵琳;汪聚应;

    杜甫流寓陇右时期创作的诗歌,既是其个体生命经验的记录,也是世人精神的充分展现。杜甫陇右诗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流民视角介入现实,融合人文关怀;其二,陇右山川隐喻精神困境,成为物质苦难与精神漂泊的载体;其三,融贯叙事与抒情,以“诗史”笔法交织个体遭际与时代图景。流寓期间,其士人精神从济世理想、自我省思向隐逸嬗变,最终通过“仁者情怀”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这种兼具实录与心灵史的创作,既为唐代生活史研究提供珍贵文本,也揭示了乱世文人的精神突围路径,彰显文学文本在历史研究中的双重范式意义。

    2025年03期 v.46;No.22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朱自清佚文剧本:《骗里骗》考辨

    骆梦妮;刘弟娥;

    朱自清在1922年《吴江》杂志上发表的翻译剧本《骗里骗》未收入朱自清全集,亦未见于其他选集,确为佚文。探究朱自清的翻译作品《骗里骗》,要考虑当时西洋文化的影响,如朱自清对现代翻译观念的借鉴以及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对朱自清的影响,从而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朱自清早期的创作活动以及翻译理念等相关问题。

    2025年03期 v.46;No.226 40-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影射与疏泄:《呼啸山庄》中的疾病隐喻

    龚榆涵;王月;

    在文学中,疾病常被赋予超越生理现象的隐喻功能,承载着社会批判与人性探索。艾米莉在《呼啸山庄》通过多维度疾病书写,折射出19世纪英国的个体命运和社会痼疾。在卫生环境方面,传染病的流行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公共卫生体系的溃败,暗含作者对自然生态的深切热爱;在文化审美方面,结核病的浪漫化隐喻暴露出畸形的社会审美;伦理层面通过精神疾病的刻画,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在男权社会中的觉醒与反抗。艾米莉借疾病书写,让个人病痛化作时代的集体症候,为现代社会反思发展代价提供深刻镜鉴。

    2025年03期 v.46;No.226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粤西地区唐至清代窑业格局生成与变迁研究

    王嫚;

    唐至清代,粤西地区依托自然地理优势,窑场集中分布于漠阳江、鉴江流域及雷州半岛,形成原料丰富、水运通达的产业集聚区。唐代,雷州半岛窑业兴起,烧造青釉瓷经马来半岛外销,开启海洋贸易。宋元时期,窑业臻于鼎盛,漠阳江与鉴江流域窑场发展出青白瓷、白瓷及黑釉瓷品类,雷州半岛窑场独创青釉褐彩瓷,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阿拉伯半岛,确立贸易节点地位。明清时期,福建移民推动仿龙泉青瓷生产,但受到海禁政策影响,窑业收缩至鉴江中下游及雷州半岛东北部,转烧青花瓷与粗瓷日用器维系区域供需。其窑业格局受技术革新、移民文化与商贸变迁驱动,形成了阶段性演化路径。

    2025年03期 v.46;No.226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国贵阳城市公园建设与市民生活互动研究

    杨世江;

    城市公园作为近代公共空间转型的典型场所,其建设过程深刻反映了国家权力与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民国贵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公园建设的双重路径(私园改造与政府新建),揭示地方政府如何通过空间规划实现国民意识培育、抗战动员与地方文化建构的三重目标。贵阳市民在被动接受现代性治理的同时,亦通过日常实践重构公园功能,形成具有西南山地特色的公共空间利用模式。贵阳的案例为理解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权力渗透与社会回应提供了独特视角。

    2025年03期 v.46;No.226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体育学研究

  •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体育教师公共职能的践行

    胡永红;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体育教师公共职能。乡村体育教师践行公共职能,具有业务能力、品德水平、政策红利等可行性,可在促进生态宜居、改善乡风文明、推动生活富裕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乡村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社会认可不高、专业素养较低、政策支持缺失、居民认同机制和社会参与平台缺少等与践行公共职能的诸多不适之处。应综合采用提升社会认可度、提高专业水平、加强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构建认同机制与社会支持体系等手段,为提高乡村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效果奠定基础。

    2025年03期 v.46;No.226 73-7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体育活动与近视患病率关系的系统综述研究

    王陶然;陆作生;董养社;

    在全世界范围内,近视患病率越来越高,了解其影响因素及发生、发展机制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研究聚焦体育活动与近视患病率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系统综述。研究表明,体育活动与近视患病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提出了体育活动通过改善睫状肌的调节功能、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促进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抑制眼轴过度生长以阻断近视发生的作用机制。区分了“体育活动”“身体活动”和“户外活动”的概念,提出应进一步聚焦在建立运动模态、量化的强度分级以及时空特征的标准化体系上,为体医融合视健康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提供科学性的理论框架。

    2025年03期 v.46;No.226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莫毅;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关乎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呈现下降趋势,应当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基于此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包括微观(如个人、家庭与学校等)、中观(如社区层面等)和宏观(如政策与文化等)三个层面因素,三个层面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行为。通过采用提升青少年体育参与认知能力、建立家庭与学校协同干预机制、加强社区与科技融合创新、加强政策支持与文化引导联动等策略,可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

    2025年03期 v.46;No.226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海洋经济研究

  • 基于Citespace的海洋牧场国内外研究热点分析

    隋广军;杜宇霞;肖鹞飞;唐丹玲;

    海洋牧场正在以一种新的渔业发展模式成为国家与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并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利用Citespace软件以及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和中国知网和WOS核心库的数据库资料,以“海洋牧场”为主题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关键词词频、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角度对国内外海洋牧场的研究热点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国内外海洋牧场的研究热点虽然有所区别,但都在朝智能化方向深入发展,国内海洋牧场的研究也需进一步深化。

    2025年03期 v.46;No.226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湛江市海洋碳汇经济发展为例

    陈凌远;

    海洋碳汇经济简称“蓝碳”经济。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发挥海洋碳汇潜力、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以湛江海洋碳汇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为例,分析发展海洋碳汇经济对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湛江海洋碳汇经济的主要途径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加强海洋碳汇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多元化海洋碳汇交易体系,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碳汇方法学,大力发展蓝色金融,健全海洋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区域联动和跨界合作机制。

    2025年03期 v.46;No.226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经典名著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实践探究

    谢桂莲;

    小学阶段作为阅读经典名著的起步阶段,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语文教师需正确认识个性化阅读,转变阅读教学理念,持续优化指导策略;精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清晰界定不同学段经典名著的阅读任务与要求;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的导向作用,依据不同学段和年级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阅读指导;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其推荐适宜的课外阅读书籍;积极开发校本阅读课程,构建“三课一会五法”的阅读课程模式。

    2025年03期 v.46;No.226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